《姑苏晚报》自2015年2月12日起推出苏州画家谢友苏的《苏式生活》。画家笔下的芸芸众生,总是那么和谐温馨,总是那么妙趣横生,总是那么让人看了联想诸多而不由得重新打量既往的日子,抚摩生活的恩赐,从而生发喜滋滋感悟。老苏州人,新苏州人,都能从中辨析出耳际的评弹味,节拍的昆曲味,融入构图的园林味和舌尖上的市井家常味。每周一幅,配以喧宾不夺主的短小文字,以飨读者。
配文/枸杞刘 绘画/谢友苏
吴门绘事盛,画展自然多。于是乎,看画展的过程也成了风景。是所谓画里画外皆有景。
看画展,从来就是俗话所说的“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”。画家名气响的,看的人自然就多些;名不见经传的,看的人相应就会少些。但一般说来,这人多人少,只是相对于画家此前的人气而言,画作艺术水准的高低,也是过去式的。也就是说,即便画展冷冷静静,门可罗雀,那也只是说明画家原先没有名气,不一定画作水准就不行;而热热闹闹,观众盈门,证实的也不过画家曾经是有知名度的,有粉丝的,与画作的水准不一定完全等同。一个有名的画家仅仅在重复自己,都是用一些过去的作品在充数,拿不出有新意的新作出来,流水线上的操作工,锐意全无,不能不说是辜负了满怀热望的观众。
画作创新,锐意改革,谈何容易!一个画家的画风形成,往往都是要花几十年功夫的积累。这就使得无知者无畏,赤脚不怕穿鞋的,一些没有名气的年轻人,敢闯敢试,画风独立特行,剑走偏锋,往往极端夸张,让人目瞪口呆。这里面,有的是真的有思想的,真有新意的,一时看不懂不等于没有价值,也不等于以后看不懂,古来圣贤多寂寞”,许多名画“家当时就不被认可,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很多。但装鬼容易装人难,一些故弄玄虚之辈,深谙“外来的和尚好念经”,采用一些卖狗皮膏药的江湖郎中伎俩,名为前卫,实为见鬼,也是有的,观众休闲看看,也会呵呵一乐。
看画展的人群中,有一个特殊的群体,那就是画家的同行。他们愿意来捧场,说一些祝贺的贴心话,对办展的画家来说,是一阵冬天里的暖风;再就画作中的一些亮点给与充分肯定,那就更是让办展人喜出望外,收获也是画里画外。我一直对那些忙中偷闲肯出席同道书画展的书画家们心怀敬意,尤其是那些前辈,他们心里也许对年轻人的画风书风不一定认可,但仍然肯来捧场,送来“给力”的鼓劲,不失为高贵的义举。看不大懂,不太喜欢,都没有关系,能来捧场,就会赠人玫瑰手有余香。吴门艺坛,好前辈多,如同这幅画中,三位耄耋老者,面对极端抽象的重彩画表现,就颇有意味。画家的题词:“但见赤橙黄绿紫,不辨东西南北中”。看不懂,仍然歪着脑袋细细打量,慢慢品味,这多么让人感到温暖可亲。请记住,这是吴门的老画家,是有容乃大者。他们从不会吹胡子瞪眼地骂山门,他们也年轻过,知道求索的艰辛不易。不辨东西南北中,仍然在拄着拐杖细细地辨!记忆犹新的是顾城舒婷们的朦胧诗,当时大家都说看不大懂,但现在都懂了。那朦胧中有一双寻找光明的黑眼睛,朦胧就是一种美,是一种“云深不知处”的美,是有雾无霾的美!
(全文转载自2016年1月7日《姑苏晚报》B08怡园,供图:《友苏美术馆》配文/枸杞刘)